&esp;&esp;尽管如此,吴氏还是克勤克俭地教养子女们,搬到庐江也是她向孙坚提议的,一方面孙坚曾救过庐江太守的侄子,另一方面庐江舒县的周氏是大族,她内心希望孩子们能耳濡目染,接受士族的教育传承,而不是像孙坚那样,刀口舔血讨生活。
&esp;&esp;只可惜,长子孙策除了容貌上继承了自己,性格方面, 几乎一比一复刻了丈夫孙坚。
&esp;&esp;孙策性格豪爽,又生得俊美, 让人见之心喜, 走到哪儿, 朋友就跟到哪儿。
&esp;&esp;他和孙坚一样,对朋友出手格外阔绰, 吴氏为此批评了他很多次,他总是乖乖听话然后不改,故而搬家后,很快和庐江本地世家的少年们打成一片。
&esp;&esp;周瑜知道孙策的父亲任长沙郡太守,曾经随着皇甫嵩将军讨伐羌胡叛军,周瑜的家族世代为官,却少有孙坚这样因战功封侯的。
&esp;&esp;因为家学渊源,在为官方面,周瑜看得比孙策更远。
&esp;&esp;时势扰攘,四海动荡,没有兵权的官吏,就算官至河内太守的从祖父周景,官至洛阳令的父亲周异,也只能回到家中,避世不出。
&esp;&esp;因此比起自家长辈那样的文士,他内心更敬佩像孙坚那样,能于鞍马间护卫汉室之武臣。
&esp;&esp;——孙策愈显向武之心,周瑜愈待之亲近。
&esp;&esp;他不禁想象自己和友人骑着大宛马,并肩立于江畔,身披锐铠的场景。
&esp;&esp;海风吹过,鼓动起层层船帆,远处的海面波光粼粼,近处的人群喧嚣吵闹,他眼角余光越过孙策,被海船上的一个身影吸引了注意,双眸立刻焕发出跃动的神采。
&esp;&esp;紧跟着水兵们下船的,是一队的少年郎,穿着统一的服饰,年龄最大的不及弱冠,年龄最小的那个,看上去和孙权差不多大。
&esp;&esp;孙策也注意了到这些同龄的少年们,莫名有些兴奋,跟着周瑜一起往前挤,只见他们下了船后,排成了一两列,年龄最小的那个孩子,站在队伍前面,手里拿着一方形的玄色的小册子,似乎在念人名,少年们一一答过后,男孩“啪”地合上册子,朗声道:“下午十六时,准时集合,以船上的铜壶滴漏为准,迟到者领罚,解散!”
&esp;&esp;少年们散开了队伍,周瑜连忙把孙权从脖子上放下来,拿过他手里的腌鱼,朝着那男孩挥手。
&esp;&esp;“阿亮!”
&esp;&esp;男孩听见声音,在人群中踮起脚张望,见是周瑜,立刻一改方才严肃的表情,高兴地在原地蹦了蹦。
&esp;&esp;好不容易等人群散了,周瑜立刻拉着男孩,向孙氏兄弟介绍道:“这是交州格物院的诸葛亮。”
&esp;&esp;孙权被周瑜放下来,缠着他哥“骑马”,又被孙策弹了个脑瓜崩,抿着嘴,捂住脑门问周瑜交州格物院是何地。
&esp;&esp;“蠢笨!自是在交州。”孙策又弯手指,孙权躲到了周瑜身后。
&esp;&esp;诸葛亮淡淡瞥了孙氏兄弟一眼:“&039;格物&039;乃探究事物内在运行规律,&039;格物院&039;就是学习规律、找到规律、破除规律的地方。”
&esp;&esp;孙氏兄弟一个都没听懂,孙策心想交州地远,格物院大概是某个村寨名字,孙权则在心里默背兄长告诉他的九州的名字。
&esp;&esp;诸葛亮介绍完自己,孙策就一直等着他回问自己来处,好报上父亲长沙郡太守的名号,可对方说完便不再理会他们兄弟,和周瑜熟稔地攀谈起来。
&esp;&esp;明明就是个黄口小儿,装什么大人嘛……
&esp;&esp;四人说话间,来到港口附近一处客肆,说是客肆,其实就是临水搭建的竹棚,人多店家顾不过来,他们就并排坐在水边的石桥阶梯上。
&esp;&esp;孙权坐在最左边,前倾身体,越过孙策和周瑜,看向最右边的诸葛亮,发现同样是两级石阶的跨度,诸葛亮可以轻松踩到底,自己却要悬着腿。
&esp;&esp;孙权恍然——交州人身材修伟。
&esp;&esp;诸葛亮坐下后,取下背后的一只布包,在其他三人好奇地注视下,从布包里摸出两枚色呈黄绿,状似鼓月的果实。
&esp;&esp;“这是什么?”孙权弯着腰问,诸葛亮将果实伸过去,孙权一个探身扑在兄长腿上,伸长脖子去闻。
&esp;&esp;“好香甜!”孙权接过了果实,摸了摸果实光滑的外皮,爱不释手。
&esp;&esp;“这是夷洲的特产,芒果。”
&es
耽美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