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015章(2 / 3)

地贵族再想轻易拉起大量军队则会非常困难。老实种地的农人日子过的好好的,并不会响应起兵,不老实种地的游侠又被忽悠跑了。

&esp;&esp;刘邦听了半天,最后发现自己好像没什么能学习的地方。

&esp;&esp;这个秦楼桑怎么老玩阴谋啊?

&esp;&esp;刘邦有点麻爪:

&esp;&esp;“和他一比,朕还是太光明磊落了。”

&esp;&esp;吕雉在旁边翻了个白眼。

&esp;&esp;要不要脸?

&esp;&esp;[陈寿]:秦二世工于心计,为政之策也多有以手段达成目的之时。与之相比,历代秦君更习惯将政令强硬推行下去。

&esp;&esp;[陈寿]:然而委婉手段见效虽慢,反弹却少。不必费心弹压反对之声,倒也省却了不少精力。

&esp;&esp;[陈寿]:长此以往,天下各郡政令通达,皆认定二世乃不世明君。往后再有政令下达,便是不用手段也能事半功倍了。

&esp;&esp;人总是有思维惯性的。

&esp;&esp;之前的政令都对自家有利,庶民看到新政令后第一反应肯定不会是质疑“这个是不是对我有害”。而是“陛下这么做一定有他的道理,我没看明白因为我只是个升斗小民,当然不懂陛下深谋远虑”。

&esp;&esp;这样的滤镜很容易被打破,只要皇帝某一次下达的政令损害了万民利益即可。

&esp;&esp;到时候前期积累下的优势会荡然无存,下次还想再轻松推行政令,一次两次可能问题不大,第三次第四次开始就会受阻了。

&esp;&esp;[唐太宗]:秦楼桑敢用这种法子治国,他对自己倒是很有自信。

&esp;&esp;这得是百分百确信自己推行的政令肯定都能叫黎庶尝到甜头,不然前期费那么多劲打铺垫都白打了,得不偿失。

&esp;&esp;皇帝们不爱用这招,就是觉得庶民不懂自己的深意。再仁德的君主也会推行一些害在当代、功在千秋的政策,很难做到次次都有回馈。

&esp;&esp;[唐太宗]提出了这个疑问:秦楼桑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esp;&esp;[陈寿]:派人去向庶民讲解政令,再命人引导舆论。

&esp;&esp;很多古代皇帝下达了政令就完事了,根本不会费心派人去给百姓掰开了揉碎了说清楚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

&esp;&esp;一是觉得没必要,庶民老老实实听话干活就行了,反正他们一般也不会提出异议。

&esp;&esp;二是觉得费劲,那么多人怎么解释得过来?没那么多官吏有那闲工夫。

&esp;&esp;三是想着真给他们解释多了,百姓懂了更多的道理,反而容易闹事,以后就不好忽悠也不好管了。万一朝廷再推行不太好的政令,百姓会提前分析出来,想法子逃避。

&esp;&esp;影视剧里时常有那种桥段,朝廷下达了新政令,张贴出来给百姓们看。大家聚在一起议论纷纷,还有官吏主动解释。

&esp;&esp;但其实这样的操作极少出现在古代。

&esp;&esp;首先百姓不识字,其次底层官吏自己都不一定清楚政令的深意。

&esp;&esp;官吏们顶多站在张贴出来的政令旁边,念诵政令内容。或者白话解释一下这个政令具体是干什么的,免得百姓连朝廷下达了什么政令都搞不明白。

&esp;&esp;至于这个政令对百姓有什么好处,我堂堂官老爷哪有空给尔等小民解释?

&esp;&esp;大部分政令在推行过后,大家实实在在尝到了甜头,才会后知后觉意识到头顶上的皇帝是个好皇帝。

&esp;&esp;华夏古代千百年来走的都是愚民路线。

&esp;&esp;只有新社会才会耐心地给百姓解释政府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么做其实是在为你们好云云。因为百姓当家做主了,百姓不再是朝廷的牛马。

&esp;&esp;[清乾隆]阴阳怪气:他倒是好心。

&esp;&esp;衬托得其他皇帝都不是什么好东西。

&esp;&esp;[汉昭烈帝]:楼桑果然不愧是一代仁君!

&esp;&esp;过过苦日子的刘备觉得这样挺好的。

&esp;&esp;刘备扭头就和诸葛亮商量:

&esp;&esp;“丞相以为如何?”

&esp;&esp;诸葛亮微微一笑:

&esp;&esp;“陛下想做,那就做吧。”

&esp;&esp;当年携民渡江的刘玄德从来没有变过初心,他也不怕开了民智之后老百姓就不好管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耽美小说